四四席是山东省博山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。作为近百年以来博山人士宴请宾客的一种菜肴规制,因它的许多优点而历久不衰,它又是博山地域文化在饮食方面的特色体现,所以不论餐馆雅席还是民间庖厨,人们都喜爱这种形式。所谓“四四席”一般就是按菜肴多寡分类的一种宴席,可供八人一桌聚餐的四平盘、四大件、四行件和四饭菜,计十六品(重要宴席在正式饮酒之前尚有四干果、四点心、四鲜果及相配饮料之什)。
宴席历史
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,随着博山炉、窑、炭三大行业的兴盛,已有“珍珠玛瑙翡翠琥珀琉璃街”的昌盛景象,商业饮食亦是“车马辐辏,万商云集”的空前繁荣。当时,燕翅席、海参席、鱿鱼席等成规制的宴席,已在全国开始流行。
博山四四席的形成,首推博山聚乐村,这离不开一代名厨的创新。据《博山区志·人物》记载:王广镛,博山人,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厨师。1919年夏,他与栾玉琢合作在博山创办聚乐村饭店。栾玉琢任经理,精通北京公馆菜的制作工艺;王广镛任副经理兼红白两案,通晓济南饭馆菜的烹制方法,两人珠联璧合。由于王广镛、栾玉琢等几位通晓京郡大菜的名厨主理,很快便使四四席的规制趋于完备而推向极致,对博山及周边地区的宴饮习俗产生了空前影响。
清代袁枚在《随园食单》中,曾对筵席的上菜方法作过精辟的归纳总结:“上菜之法咸者宜先,淡者宜后,浓者宜先,薄者宜后,无汤者宜先,有汤者宜后。”以此法结合今天的筵席布局来看,博山四四席是符合历史传统习惯的。
《颜山广记》介绍,博山过去盛行三台席,即六碟、六小碗、三大件。“聚乐村”在此基础上,改进为四四席,即四冷盘、四行件、四大件、四饭菜。四四席的格局,自他们首创以来,至今为当地居民沿用。
宴席特色
讲究制汤博山菜品充分体现鲁菜注重制汤的传统,用料和工艺都十分精致。无论高汤、清汤、奶汤还是素高汤,都严格根据菜品不同而选用制作方法。如“清汤燕菜”必须用高汤,其汤以新鲜猪肘、老母鸡和肥鸭肉等为料,慢火炖至酥烂,然后滗滤出汁,再经“红俏”、“白俏”分别清出汤汁方可使用。所谓“红俏”是将.鸡腿肉剁为茸泥,“白俏”是将嫩鸡脯肉剁为茸泥,煨烧方法相同。这种汤又须分别用清水个个游开成茸汁备用。博山厨师常说“唱戏的腔,做菜的汤”,所以菜之优劣,汤是第一关键
讲究成份:清代诗人袁枚在其《随园食单》中说:“上菜方法成者宜先,淡者宜后;浓者宜先,薄者宜后。无汤者宜先,有汤者宜后……度食客饱则脾困矣,须用辛辣振动之;虑客酒多则胃疲矣,须用酸甘以提醒之”。至今的博山“四四席”上菜的顺序依然遵循这一规律。在博山人士的餐饮生活中,上菜程序最为讲究的当属婚宴之中的官客席(俗话“油客席),在这种宴席上,上大件前的每一道程序均配 有相应的饮品。如上四千果伴以茶水,上四点心佐以杏仁茶,上四鲜果配以红酒。上新撤旧唯留四干果与嗣后正式上菜的四个平盘始终不撤。以上十二品只供主客酒前垫腹,以防空腹饮酒之不适。待清理席桌斟满白酒之后便开始上大件。先上头菜(第一大件),这一道菜就标志此席的规格级别。头菜若为鱼翅即为鱼翅席,若为海参即是海参席。第一大件之后为第一行件(多为热菜),整席菜品便依次穿插上桌。“四四席”中大件菜金为全席之半,头菜又为大件菜金之半;第一行件则占全席行件菜金之半;四平盘与四饭菜一并仅占全席菜金之二成。博山宴席传统习惯把鱼、甜品和时蔬清淡之味排在上菜顺序的后段,而“砸鱼汤”又很受欢迎,不仅一鱼两吃,而且确有解酒醒脑,调适胃口之功效,恰恰应了袁枚所谈的要领。
宴会规制:博山“四四席”是博山数代厨师群体历经百年研思、吸纳、改进而达于共识的宴席规制,它在发展中定式,又在定式后不断发展。 博山四四席一般用于婚宴,经济实惠。四干果、四鲜果寓意“喜结连理、早生贵子”。四冷拼、四行件、四大件等令人目不暇接,充满东方饮食文化和民族风情。(图片来源于网络)